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駁坎上的李花


2013/02/09


清晨,睡夢中廚房傳來輕輕鏘鏘的聲音,即知婆婆已經起床料理早餐了,經一翻掙扎,


終於戰勝睡神和外頭冷冽的寒氣。打開房門之前,探頭確定一下外面是否雨停了,


還是山上典型天候~~霧雨霏霏。


嘆了一口氣未畢,餘光闖進了一抹雪白景色,心裡自然明白它是什了,


快速把早餐完成,走下屋舍旁的駁坎,在一片翠綠山林中的李子花格外鮮明,


經霧雨浸潤那是雪白加愛憐的李花,更教人喜愛有加


 



晚上走山區產業道路,除了車頭燈之外,是一片漆黑


回到家,除了客廳一盞日光燈和庭院的路燈之外


就是一片黑,尤其雨天更甚


 



料裡早餐時,雙手如魚兒逆水上游般奮力,無暇顧及那冰冷徹骨的水


 



拿起相機,這才發現雙手紅咚僵硬,即使相機有防震功能,也似乎不管用



海拔雖不高,在駁坎上站久了,仍然會使牙齒打架的


 




每個枝枒上水珠都是晶瑩透頂且飽滿,拍了還想再拍







連野草也是這般動人


 











賞李花送鳳梨


這一排鳳梨是小石子種的,到今年夏天就兩年了,


不知道何時會結顆鳳梨讓小石子興奮一下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花東單車之旅~~大坡池



                         



池上『大坡池休閒公園』極致的美,它怎麼可以這麼迷幻,教人迷戀,捨不得離開


最後我們是被同伴唾棄了,不得不才在頻頻回首的情況之下離開。


有多美? 看了就知道。




進入大坡池有兩個入口,這是側門入口的連絡道路


 


怡然自得,萬分陶醉


 


發生什麼事? 忘記了!  ↑



側門入口



湖畔自行車道



大坡池風景區—伏流湧出,生命之源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或作「大陴池」、「大埤池」,位於池上斷層崖下,為新武呂溪的伏流湧出而形成。


 



 



 


清朝新開園大陂庄的庄名即因大陂池而得名;日據時期訛寫為大坡池。


 



 


 


日明治43年(西元1910年),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


首次登載之面積為57甲,


與池上鄉老一輩居民記憶中曾廣達百甲的大坡池


面積差距頗大。


 



 



 



 



 


大坡池是花東縱谷平原之主要池沼,


往昔常見漁夫以竹筏悠遊划行池中撒網捕撈魚蝦,


「大陂垂綸」,號稱台東十景之一。


 




 




 


 


  民國40年代以前,池中盛產米蝦、台灣鯽、鯉魚、土虱、沼蝦、泥鰍、鱔魚、鱸鰻、烏仔等,沿岸人家以捕撈漁獲為生;


 


 





米蝦拿來餵鴨,以紅仁鴨蛋聞名,炸成天婦羅,是池上飯包裡的要角;鹽酥鯽魚曾經是池上人忘不了的好滋味;活鯉魚則是到台東辦要事的伴手禮。


 



 


水生植物有菱角、筊白筍、白蓮、布袋蓮、浮萍、蘆竹、水蓼等。此地鳥種繁多,據統計曾高達125種,以牛背鷺、紅冠水雞、緋秧雞、燕鷗等最為常見。


 







怡然自得,萬分陶醉






 


  49年以後,因泥沙淤積與增建排水設施,大坡池面積大量縮減,後經人工開發,過去自然的大坡池已成為歷史。


 



 







 



72年,鄉公所首度疏浚,將所有池水放乾,導致大多數原生魚類、植物死亡,


鳥類銳減。


 






74年,台東縣政府有鑑於鄉民期待,計劃開闢為大坡池風景區,


81年至86年分期進行,後仍持續開發;


 










 

佔地45公頃的「大陂池休閒公園」,其中含27公頃水域,


建有自行車道等休閒設施。







  89年,張勝雄校長與張天助先生在新武呂溪北農田中尋獲原生種白蓮蓮子,

並在大坡池內島上復育成功,地方人士已逐漸形成生態保育的共識,


目前園區內復育的還有原生種水柳。






  為要發展為具環境教育、生態休閒、自然景觀等多功能的親水公園,


每年8月初,大坡池上會舉辦「竹筏季」,


有團體比賽,也可自費參加體驗活動。







這是正門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