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雲森瀑布山區有緣拍到的植物

雲森瀑布山區有緣所拍到的植物,記錄下來:



       1、樹蕃茄  (更詳細資料:http://www.yctsayl.idv.tw/html/5g/5g005.htm)



       2、野牡丹



                             3、月桃



                             4、山月桃



目前盛開。



        5、鴨跖草科  小杜若屬



        6、台灣山豆根



                             7、寶島羊耳蒜



        8、小椒草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三峽 雲森瀑布




『雲森瀑布』位於三峽熊空山區,在很久以前的以前(剛到北部遊蕩時)曾經坐公車來過一次,但~~卻一直誤記成滿月圓瀑布,直到今日林先生帶領我們進山區避暑,才恍然大悟~~原來魂牽夢縈、一直深藏心底,期盼能舊地重遊的山林瀑布就是『雲森瀑布』。 雲森瀑布是避暑的勝地,離市區又近,坐在瀑布下方泡茶聊天或閉目冥想,不管靜或動都非常適宜,你還可以看到有人拿佛經輕聲細念呢! 網路上的資料顯示此地有一『心靈谷』或許會更適合念佛書,但他不在今日的行程,留給下次吧!



剛下車,發現隻青斑蝶在咸豐草上休息,帶著甜蜜慵懶吃著早餐呢 !


雖然只有這個樣子才拍得成功,這難得的成就感一定要秀一下的



幽樸清靜的山路平坦好走,老少咸宜,有看到車友牽著自行車進入山區,登山客都需側身方能通過的狹窄山徑,不建議帶車進入,林先生說:上次他們就把單車給拉進來,結果咧~~就在回程的路上,有一車友腳不慎一踩空,突然從人群中瞬間消失,連叫救命聲都來不及反映人車跌落山溝,還好林況茂密,卡在半山腰,否則後果.....不敢想.....。潛藏的危險才是真正的危險。



今日出遊團體照,每次團體照都會少一頭牛,這次大石頭當腳架,全員到齊,YA~~




清澈見底的溪流,有股下水的衝勁,但看大家過橋時戰戰兢兢的神情讓我訝異不已


過了這竹編便橋就到了雲森瀑布中的雲心瀑布了


(網路資料:雲森瀑布乃指雲心和森山兩瀑布)



雲心瀑布到了,看到瀑布打從心裡釀出一股莫名的興奮,就是這個瀑布沒錯,當時還在前面的大石頭上留下美美的照片呢 !   三、四十年前搭車說要去滿月圓瀑布,結果走到的是雲森瀑布,以前並沒有所謂的『滿月圓森林公園』,所以,跑錯目的地也不知道,至今才又把記憶給兜起來,小石子一生有太多迷糊的記憶帳可以訴說,要說真的說不完,唉...罄竹難書囉.......



 自以為是早起的鳥兒,沒想到步行到這裡才發現,真的不早了,石桌有人泡茶了,石椅也已經在別人的屁股下面了,正當左右環顧尋找合適泡茶聊天地方之際,身穿橘黃色衣服頭戴紅色帽子的黃先生開口招呼我們說在旁邊這夠我們坐下休息,黃太太還拿出一張雨傘布借我們當地鋪,聊開之後才知道這張布是由不勘在使用的雨傘拆下來稍稍加工一下,就成了一張不但攜帶方便又環保,且好清理又防潮的地鋪了,佩服他的高生活EQ,這招超讚的,要學起來~~



四海皆兄弟一家親,邀請黃太太轉身與我們合照,感謝黃先生賢伉儷的分享。



陽光下的水花顯得特別明亮,好像白金一樣閃閃爍爍亮晶晶的



 不知林先生在山中對誰 B B 啊 笑,阿美啊~回家要詳加盤問一下ㄋㄟ




前幾天下山區午後都下了雷陣雨,水量相當豐沛,如萬馬奔騰般的氣勢


瀑布前有幾棵青楓,想像一下秋天楓葉轉紅時那詩畫意的景象,美呆了


連續兩年都跑道霞客囉古道賞楓,今年就留給熊空山區的雲森和滿月圓瀑布


(據說滿月圓的青楓很多,很迷人)




雲心瀑布瀑頂是一條極不起眼的小溪流,無波浪無激流,溫屯不噪的從這斷崖垂瀉狂奔而去



瀑頂有一組人馬在此休憩,此時大家忍不住水的誘惑,終於遼下去了




 阿美~ 你ㄤ今天很『文學』喔~~



大家再繼續往山上走,不知前方有什麼驚奇在等我們去探險,離開雲心瀑布之後的山路就比較崎嶇難行,最好是攜帶登山拐杖



又聽到轟轟巨大渾厚的水聲,應該是森山瀑布吧~~朝著水聲的方向走過去,有一條叉路下切,雖沒有雲心瀑布那麼壯觀,但站在樹旁邊感覺很單薄,很沒安全感,還是小心點比較實際。



森山瀑布



拍完照快速離開


走過森山瀑布之後繼續往前走,沒有目標,預計十一點半往回走離開山區,才能避開午後山區的雷陣雨,不知是天候不穩還是這條路線不熱門,從雲心瀑頂捯這只遇見一位登山客和剛剛在雲心瀑布玩弄的小狗,稍稍詢問一下前方路況就把話題轉向這隻小狗,原來它不是跟丟主人的迷糊狗,而是住在山腳下,每天早上跟著登山客上山,傍晚再跟著登山客回家,它是爬山高手,狗狗嗅到阿美和林先生這對賢伉儷身上的狗味道,從此改跟我們走,一路上保護阿美似的,一會跑到前面去探路,一會兒跑回跟前來撒撒嬌,一路上給我們增添了不少趣事。



來一張特寫


'


林先生發現台灣黑熊,在那手指遙遠的地方,不要打擾黑熊覓食.....


今天就走到此地折返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從那裏來到那裏去


 





從那裏來到那裏去      文/李偉文


 


        這一個多月來有關塑化劑添加在食品裏的報導,除了讓社會大眾人心惶惶不知什麼東西還可以安全食用之外,也是非常好的教育機會,讓大家知道化學合成物之無所不在,而且「食物」不再是蘊含土地氣息與生命循環的意義,而是工廠大量生產出來的「物品」。


 



 


   的確,這幾十年來,因為化學工業技術的進步,我們從吃的、穿的到用的,無一不依賴這些人工合成創造出來的材料。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香純濃郁的果汁可以用試管裏的粉沫不摻任何真實材料百分之百調出來。


 



   據估計,在當代的工業生產線上,大約有十萬種合成化合物在使用中,其中絕大部份沒有經過實驗,我們不知道經由呼吸、接觸或食用而進入人體之後,會產生什麼長期的作用,我們沒有能力,也真的沒有辦法瞭解這些過去地球上從來不曾存在的東西,對環境與人類健康有何影響。


 



 


  一定有人會懷疑為何不要求政府要將所有化合物作檢測才准製造?因為這十多萬種人造化合物以大約三十億種可能組合的方式存在,而人體是非常複雜的生態系統,難以計數的單元結構精密地協調運作,彼此互動與互補,以現有科技很難明確地證實這些相對微量的人工合成物會造成那一種病變,不過,醫學界大致也有共識,人體長期暴露在這些化合物中,對神經系統、內分泌會有影響,恐怕也是造成各種癌症與慢性病的產因之一吧!


 



 


  空氣中漂散的化合物比較難防堵,但是我們可以從檢視自己住家與辦公室的傢俱與我們日常用品來著手,瞭解產品的組成成份以及從那裏來的,以及我們使用之後,他們將到那裏去。至於我們吃的食物,更是要清楚地要求我們有權利知道他們從那裏來,如何製造出來的,當資訊能夠徹底的透明化時,才能讓我們活得安心,這也是達到社會永續與人類文明永續的基本條件。


 



 


  我們在學校就學過一個基本定律:「物質不滅。」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基本上由兩個基本元素所構成:來自於太陽的能量以及地球本身的物質,換句話說,除了偶爾出現的隕石以外,地球是個封閉的系統,物質是不斷在循環的。


 



 


  我們這一剎那呼吸進去的氧分子,也許正是二千年前孔子呼吸過的氧分子,我們骨頭裏的鈣分子,或許是來自於楊貴妃身上的鈣分子。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時光中,有無數的物種興起,也有無數的物種滅絕,這生生滅滅中,都是由地球既存的元素不斷重組循環。


 











 


 


  可是人類近百年的科技文明的發展,創造出無數地球原本不存在的東西,這些東西也很難分解重回地球的物質循環,換句話說,人類之手阻斷了地球自然的物質循環,長久以往,若乘上龐大的數量(全世界無以計數的工廠一天三班制不斷地快速生產中),勢必會對地球的生態產生難以估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一個健康,繁榮而且可以持續的系統中,所有物種勢必能在能量和物質的循環上與周遭的環境互相協調,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動態平衡關係,可是人類的文明與制度,不斷地逼使我們生產、消費、丟棄、購買,再丟棄。


 



 


  雖然我們醒著的時間不是在賺錢,就是在花錢,我們以為我們是消費者,但是其實我們真正消費掉的東西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其他大部份不是在拆開包裝之後立刻變成垃圾,不然就是在很短的時間使用後就扔掉。可是我們能扔到那裏呢?我們只是把它們從我們視線中移開,它們還是在地球,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把它們真正地扔掉。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每一樣物品都是來自於地球上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使用完畢之後,一定會跑到地球某個地方,不可能憑空消失。


 



 


  因此我們要謹慎看待任何購買或使用的東西,我們消費行為對世界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真實與巨大的,雖然我們很不容易察覺。其實當我們養成探究周遭物品從那裏來到那裏去的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對物質消費的需求,將心思放在生活中非物質的事情,這不只會讓身體更健康,精神也會更快樂,同時,對環境也會更友善。


 


============================================================


 


塑化劑事件不知喚醒『人』多少覺醒。但給小石子相當大震撼,有當頭棒喝的頓悟,六月初開始逐漸改變生活習性,從日常生活周邊開始愛地球,如大量減少用塑膠袋、保鮮膜(改用保鮮盒)、減少去賣場購買食品物品,甚至節約能源一起來,自炎酷的夏日以來至今,只開兩次冷氣(哈~~只是不知能撐多久)、每日騎車回來衣物都改用手洗......不管是為自己的健康或是地球上土的健康環境,希望大家一起來愛地球、愛自己,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