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剛櫟籽 有研究價值
青剛櫟在早期鄉下人的眼中,只是當柴火燒、做鋤頭柄的樹種;2000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師大生研所合作,進行台灣黑態生態研究,青剛櫟與台灣黑熊才發生關係,青剛櫟籽對台灣生態才凸顯重要性。
實際負責山區捕捉台灣黑熊的學者黃美秀,為了捕捉研究黑熊,曾訪問全台有山區打獵經驗的原住民,得到的答案是大分黑熊最多。玉管處巡山員林淵源說,台灣山區冬季寒冷,黑熊食物缺乏,牠們都跑到大分山區採食青剛櫟果過冬。
黑熊研究就鎖定大分山區,果然冬天在大分山區捉到黑熊,而台灣黑熊會爬到樹上做窩,坐在窩內採集青剛櫟進食的生態才廣為民眾、學界所知。
這個黑熊生態研究不但首次揭開台灣黑熊的山區生活秘密,青剛櫟對台灣生態的重要性也開始受到重視。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山區俗稱「九曾」的青剛櫟,開始有人對它做學術研究。
屏東科技大學就與玉山國家公園合作,進行青剛櫟與台灣黑熊關係的研究。他們在山區蒐集青剛櫟籽,散放黑熊的排遺,目的就是想了解青剛櫟藉黑熊進食、排遺而散佈生命,而黑熊則藉採青剛櫟籽進食過冬的相互依存關係。
研究案還在進行,但不起眼的青剛櫟籽會成為學界研究新寵,讓60年代把青剛櫟當柴火燒的老人家嘖嘖稱奇